兩爬保育
除了關注被遺棄、棄養的兩棲及爬行動物外,我們近年更開始關注本地兩爬生態保育。
威脅
兩爬面對的
保育兩爬,指的是保護野外的原生兩棲及爬行動物 (兩爬),以免他們因受威脅而絕種。本地兩爬物種面對著不同方面的人為威脅,因此我們決心為本地兩爬保育出力,希望可以為本地生態保育作出貢獻。
14 - 15 cm
前肢具4趾
後肢具5趾
腹部具橙色斑紋
身體具零星疣粒
尾巴扁平,下部呈紅色
物種
兩棲類
有尾目
香港瘰螈 Hong Kong Newt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生境
描述
於香港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香港特有種。牠是香港唯一屬於有尾目的兩棲物種。背部棕黑色,腹部有不規則橙色斑紋用作警示敵人。
分佈
食性
威脅
威脅: 引水道
自8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改善香港在雨季水浸的問題,很多天然的河道被轉化為人工引水道以助排洪。可是在興建這些引水道的時候,政府並沒有考慮生境轉化的問題及對生態的影響。
天然河道
食物 ⭕
水流較慢
匿藏的地方 ⭕
繁殖地點 ⭕
引水道
水流湍急
食物 ❌
不能夠離開
匿藏的地方 ❌
繁殖地點 ❌
我們以香港瘰螈作引點,希望促使水務署可盡快改善引水道工程。研究員指出,香港的引水道並沒有合適的植物和繁殖池來供香港瘰螈繁殖,而香港某些引水道很長,被沖下的瘰螈已遠離本來的繁殖地點和族群,下游地方更沒有合適牠們的生境。根據我們觀察,香港瘰螈是有能力垂直攀爬,這意味著牠們仍有機會可逃出引水道,但即使牠們能上岸,也要視乎上岸後的生境是否適合牠們。同時,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動物經常被困於引水道內,如黃麖、牛、箭豬、野豬、流浪貓狗和其他的兩棲及爬行動物。
相關報導
“陳文灝指香港瘰螈原本棲息在水流緩慢的山澗,由於連接了引水道便有機會隨水流沖走,最後沖入河流、水塘等不宜棲息地方。他認為水務署當初設計引水道欠缺考慮對動物的影響,人類應承擔責任,例如在引水道兩壁鋪網、減緩兩壁斜度等,增加逃生機率。外國在引水道加入動物「逃生梯」,亦不影響原有引水道集水功能。
陳文灝表示,瘰螈繁殖季節持續至春天,被沖走的瘰螈數目無法估計,促水署改變引水道設計。”
14 - 15 cm
物種
爬行類
眼斑水龜 Beal's-eyed Turtle
龜鱉目
Sacalia bealei
生境
描述
1977年首次於大帽山發現,原生地為中國及香港。龜殼棕色,龜板淺棕色,邊緣粉紅或黃色。頸部有三條粉紅色或黃色條紋,頭上方有兩個眼睛形狀的斑紋。
分佈
食性
威脅
威脅: 過度捕捉
在香港,原生眼斑水龜的數量比三線閉殻龜/金錢龜更少。面臨人為捕捉、棲地破壞及零碎化、污染等多重壓力,在香港的眼斑水龜族群正面臨絕種的危機。雖然香港仍沒有展開眼斑水龜數量的調查,但經過多位有多年野外考察經驗的專家同時確認,我們知道這品種在香港野外的確數量很少。為了預防香港原生眼斑水龜的絕種,我們開展了一個十年計劃。
計劃開首就是物種保存,當我們收集一定數量的眼斑水龜後,龜隻會經 DNA 技術鑑証和比對,然後在協會的人工環境下繁殖。若香港本土個體和我們手上的眼斑水龜在 DNA 上的差異不能分至亞種甚至另一物種,代表即是在科學上可定為同一種。這樣在有需要時,就可以考慮野放將來人工繁殖的個體。這計劃路途遙遠,也未必一定成功,但為了保育這被人遺忘的本地淡水龜,我們就只有行動和嘗試,請大家繼續支持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
不難在旺角金魚街的店舖找到放售的金錢龜和眼斑水龜等本地瀕危龜種。
收集
DNA鑑証
野放
人工繁殖
繁殖及孵化
1.7 - 3.1 cm
凸出但不明顯的背中線
外來物種
物種
兩棲類
溫室蟾 Greenhouse Frog
無尾目
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
生境
描述
原生地為巴哈馬群島及古巴,牠在很多地方成為入侵種。近年被引入香港,並已廣泛分佈於本港各處。體型和習性與本地受保護的特有種盧氏小樹蛙相近。
分佈
影響
溫室蟾是外來物種,由於蝌蚪變態過程完全於卵內進行,無需水生環境,所以很容易透過花盆的泥土傳送到世界各地。由於此物種跟本地的瀕危物種盧氏小樹蛙的體型相似,其分佈更與盧氏小樹蛙重疊,生態學家擔心溫室蟾無意引入後將與盧氏小樹蛙競爭,令原本已經瀕危的盧氏小樹蛙族群更加脆弱。
威脅: 外來物種
外來物種
1.7 - 3.1 cm
溫室蟾 Greenhouse Frog
(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
卵於泥土中生長
卵直接孵化為幼蛙
(無需經過水生蝌蚪階段)
本地種
1.5 - 2.5 cm
盧氏小樹蛙 Romer's Tree Frog
(Liuixalus romeri)
卵於水中生長
卵孵化為蝌蚪
蝌蚪變態成幼蛙
分佈
原生地: 中美洲
被引入到:香港、南中國等地
經過盤栽貿易運送至世界各地
原生地: 香港
相信很多人從少都聽過蝌蚪在水中成長然後蛻變成為青蛙的故事,但是這個名為變態 (metamorphosis) 的過程對某些蛙種來說可以在沒有水生環境的情況下進行。溫室蟾來自中美洲,由於此物種的蝌蚪變態過程完全於卵內完成。溫室蟾只需要將卵產於濕潤的泥土裡,待蝌蚪在卵子內變態過程完成便可以直接孵化成為幼蛙。牠們比其他物種較能適應及忍受人類滋擾較頻繁的生境,如園圃、城市的花圃、公園等,因此牠們分佈很廣,亦很容易透過盤栽貿易傳送到世界各地。目前溫室蟾已經傳入北美洲、香港、中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成為很多不同國家的外來物種。
溫室蟾在2000年第一次在香港被發現,牠是一種外來物種。有別於原生種 (native species),外來物種 (exotic species) 是指非原生於本地的物種,這些物種來自外地。當外來物種被引入到其他地方後,如果他們能夠繁衍下一代、成立穩定族群並與原生物種競爭、獵食或傷害原生種引致環境惡化、破壞農作無或傷害人類的健康,我們將此物種稱為入侵物種 (invasive species)。由於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以至人類的威脅甚大,我們必須防止外來物種在變成入侵物種前在本地大量繁殖並造成破壞。所以,本會致力讓社會大眾明白外來物種及入侵物種的問題。由於原生種盧氏小樹蛙與溫室蟾的體型差不多,他們進食的昆蟲的大小亦差不多。兩者的生境重疊,亦有機會在同一地方出現。在90年代,香港兩爬保育專家致力保育瀕危的盧氏小樹蛙,科學家發現溫室蟾無意中被引進香港後,皆擔心溫室蟾會為盧氏小樹蛙帶來威脅。